当前位置:

岳阳楼区历史沿革(二)

来源:区新闻中心 编辑:付开 2011-09-20 09:38:24
—分享—

    1913年9月,民国政府废府存县,巴陵县改称岳阳县,辖东南西北中五区,县城设城厢镇。基层设团,每团设团董。团下设街,设街长管理街巷。1930年4月,全县划为9个自治区,区下辖团、街,城厢镇属一区管辖。1932年4月,县政府以镇的区域过大,将其它镇撤销,仅保留城厢镇。1933年2月,又将全县108团改为84个乡镇,城厢镇仍属一区管辖,同时取消团、街,编组闾、邻,作为地方自治之基层组织。3至5户为一邻,5邻为一闾,特殊情况则以7邻为一闾,形成区、镇(乡)、闾、邻四级自治组织。1935年3月,实行保甲制,“以原有的四闾编为一保,二邻编为一甲”。1945年,城厢镇设10保、121甲。1946年后,原第四、第五保合并改为第四保,第六、第七保合并改为第五保,原第八、九、十保分别改为六、七、八保。以后南津港一带划为第九保,因该地居民多系渔民、船民、流动性大,故又称临时保。

      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保留岳阳县建置。县人民政府将全县调整为5区16乡,城厢镇改为城厢区。全区共分8个保:1保南津港到先锋路,2保乾明寺,3保天岳山,4保金家岭,5保观音阁,6保岳阳楼,7保得胜门,8保五里牌。全区人口24000多人,面积2.2平方公里。

        1950年6月7日,设立城厢区城市工作委员会后,取消保甲制度,设立居民委员会,除得胜门与五里牌外,城区6个保依次改为6个居民委员会(用数字称谓)。1951年,又将铁路边、南津港、娘娘庙等地设为第七居民委员会。

        1953年4月,附城乡的金鸡、望城、九华、马壕、南井和望城乡的菜园头、白水村等地设为第八居民委员会,又叫城郊居民委员会。不久,又将南津港至北门渡口一带渔民与船民组建水上居民委员会,又称第九居民委员会。

        1953年10月,城厢区改为城厢镇。1955年9月,城厢镇将城区7个居民委员会划小,按街道划为25个街道居民委员会;城郊居民委员会则划分成白水、菜园头、得胜门、马壕、九华山等5个城郊居民委员会;211工厂(今3517厂)家属区成立剪刀池居民委员会,共计31个居民委员会。1955年下半年,城郊的5个居民委员会改为5个初级农业合作社,仍属城厢镇管辖。

来源:区新闻中心

编辑:付开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岳阳楼站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