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对“群英断是非”工作法运行的三点思考

来源:岳阳楼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:余长征 编辑:吴鹏翔 2023-04-10 09:51:01
—分享—

“群英断是非”工作法是从多年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解纠纷、化解矛盾的基层治理方式,是基层工作者集体智慧与群众智慧的结晶。作为发源地,岳阳楼区大力推广该工作法,取得了积极成果,创造了“楼区经验”,形成了“楼区品牌”。通过全面投入此工作,笔者有以下三点粗浅的思考。

一、“是非”的界定与判断

什么是“是非”?“是非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指事理的对与错,有理或者无理,泛称口舌的争论,它还没有上升到“违规”与“违法”的程度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有云:“夫礼者,所以定亲疏,决嫌疑,别同异,明是非也”。用通俗的话讲,就是市民生活中常见的“口舌之争”。根据这个定义,每一个生活在基层社区、楼栋屋场的人,对身边层出不穷的“是非”一定不会陌生。如家庭成员之间、亲朋戚友之间、邻里之间、小区之间、村组之间、服务方与被服务方之间都有可能发生。但这些随时可能发生在民间的“是非”,如果我们还是秉持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的态度,任其发展,视而不见,袖手旁观,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。既然“是非”如此普遍,发生的几率如此之大,那么,我们就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从思想上给予以足够的重视,用“断是非”的方式,妥善处置身边“争执、争论、争吵、争斗”的现象。

二、“群英”队伍的建设

何谓“群英”?这里有两个指向:一是指长期生活在普通老百姓中间的贤能之士,二是指有知名度、有影响力的模范人物。“群英断是非”所说的“群英”应该就是“是非”发生地热心公益、为人正派、敢于直言、不计私利的人。说得更具体一点,就是当地的党员代表、退休干部、劳动模范、退伍军人、德高望重的居民等等。

可以说,“群英”队伍的基数是较为庞大的。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支“队伍”为地方稳定发挥作用。我认为,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。

一是选好“群英”。地方党政部门要通过网格登记信息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,去发现对象、考察对象,经民主评议(推选)、公示,最后确定对象。待“群英”确定后,以楼栋、小区、屋场、居民(村民)小组为单位,召开相关会议,给“群英”对象公开发放聘书(或者调解员工作证),扩大“群英”在居民群众中的个人影响力和知名度,以便于他们开展工作。

二是培训业务。“断是非”不是只有简单的能说会道、能言善辩,如果要“断”得公平、“断”得合理,“断”得服众,让“是非”双方心服口服,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。能力怎么培养?能力怎么提升?靠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。调解纠纷、化解矛盾、做群众工作,也是一门系统的学问。相关部门要统筹计划,分期、分批组织理论、法规、工作方式方法的学习,还可以组织现场观摩、交流,让广大“群英”除了有自己的公益心、公平心,手中还握有一杆“公平秤”,这样才能“断”得有底气、有效果、有影响。

三是树立典型。先进典型是一面旗帜,是我们守初心、担使命的标杆和修身立德、干事创业的榜样,给人以鼓舞和力量,是一种有形的正能量。因此,在推行“群英断是非”工作中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培树先进典型,从他们身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、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,总结出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经验,从而激励更多的“群英”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展工作。

三、“断”的方式方法

“是非”时有发生,“是非”无处不在,必须在“断”字上做足功夫。

一是主动去“断”。只要我们身边发生了“是非”之争,“群英”就要亮明身份、主动介入,马上进入调解程序,不能等待上级指派而耽误了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”的最佳时机。

二是及时去“断”。也就是在发生“是非”的地方,第一时间把“争执”双方请到一起,坐下来,认真听取当事双方的陈述与诉求,站在“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”的角度,在坚持正义、坚持原则的前提下,尽量不让事态扩大、程度升级。

三是公平去“断”。只要我们的“群英”不偏袒、不护短,站在公正的立场主持公道,以理服人、以德服人,当事双方往往都能够握手言和。

四是严肃去“断”。“是非”在最初发生的时候,基本上不会涉及“违规”与“违法”,但是,鸡毛蒜皮、蝇头小利之争,如果不及时止息,也可能成为“燎原之火”。因此,“群英”必须严肃指出双方继续“闹”下去的危害性、严重性,指出可能上升为违法、违纪、违规事件后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,把“战火”扑灭,实现地方的祥和与稳定。

来源:岳阳楼区融媒体中心

作者:余长征

编辑:吴鹏翔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岳阳楼站首页